2010/04/01

建立學習型的公民社會(江明修)

一、社區大學的誕生故事

千禧年前後,台灣的民間社會對知識的需求,愈趨強烈。緣此,社區大學運動期能突破制式教育之局限,以激發民眾學習熱誠和動機,讓民間教改的基本理念,得以透過推動社區大學,做到以活化社區、解放社會力,以及培育公民參與社會事務的能力為目標。


1999年的下半年,苗栗縣社區大學終於誕生了,從人才的挖掘、師資的選聘、課程的規劃、社區的結合,到如何發揮苗栗本土特色,實均面對了不少的挫折與困難,我們始終秉持了對終身學習教育的熱誠,堅持:教育應以人為本,應以理念結合,亦是良心事業。

很高興地得知教育部體察民意所在,業已決定編列預算以配合地方政府來發展社區大學,可見社區大學運動已漸漸得到台灣社會之肯定。另外,據最近民調顯示,凡興辦社區大學之縣、市,其民眾對地方政府之滿意度中,教育文化之推展則往往名列一、二名,未有社區大學者則否,可見社區大學已對地方政府與政府之形象產生相當正面影響。

二、社區大學的非營利性

自二十世紀八0年代以來,由於多元民主社會快速發展,人民自覺意識的普遍高漲,社會的各種需求與問題需要靠政府的解決,但又往往因政府科層體系 (bureaucracy)成效不彰,未能及時回應環境的變遷,以進行改革,乃產生了所謂的「政府失靈」(government failure)的狀況。另外,市場機能的運作,亦不能滿足人民的需要,也形成了所謂的「市場失靈」(market failure)的情形。因此,各種不以營利為目標的私人慈善事業、宗教團體、研究機構、學校、社區大學、醫院、美術館、圖書館,乃至於各類型基金會、會員組織及社區鄰里互助組織等非營利組織(nonprofit organizations)大量的崛起,提供社區人民所需要的公共服務。

我國在政治解嚴之後,提供了社會複雜的、多元的發展機會,使得我國非營利組織的發展與西方國家的情況越趨相似。因此,除了傳統的公益團體之外,也興起了各式各樣的非營利組織,直接的涉入社會各重要議題的倡導、參與公共事務的規劃,或實際的提供各種公共服務事務。而非營利組織自主負責積極參與之特性,對社會國家產生重大的影響,使得整個社會國家運作主體,儼然形成公(政府)、私(企業)及非營利部門三足鼎立卻又普遍聯結之勢。

三、社區大學的時代角色

在價值多元變遷急速的社會,社區大學之所以存在,並能展現獨特的功能,實因其扮演各種積極的社會角色所致,茲分述如下:

(一) 先驅創新者:社區大學應敏感的體驗社會需求,以組織多樣性與彈性的特質發展創新的構想,適時地傳遞給社會。

(二) 改革倡導者:社區大學深入社會,實際瞭解社會的偏失,運用教育等具體行動,促成社會變遷,並尋求積極地改善措施。

(三) 價值維護者:以倡導、參與改革精神改善社會,並主動關懷弱勢團體

(四) 服務提供者:發揮彌補(gap-filling)的角色,經常選擇社會未做、不想做或較不願意直接去做的,但是卻符合大眾所需要的服務來做。

(五) 社會教育者:運用刊物、舉辦活動、透過媒體及開設課程等方式,負起傳遞人群需求的資訊,藉此嘗試提供新的觀念、提昇社會大眾與決策者視野,並以終身教育功能,補充正規學校教育體系之不足。

四、社區大學與公共服務

為了因應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遷、未來挑戰,以及民眾日趨強烈和多元的需求,先進國家莫不競相強化公共服務的功能,以及透過公私協力建立夥伴關係,提供更好的公共行政服務和產品。誠如學者Ferris所言,為解除財政困窘的壓力,越來越多的行政官員也漸趨重視公民的志願行動,並尋求公民的協助,藉以維持或提高政府公共服務的水準。

其實,社區大學以其獨立自主、自助的民間性,以及充沛地服務公眾的使命感,已成為實現現公民參與、社會教育與終身學習的重要機制之一。以政府的「公共性」而言,公務人員不僅不能加以忽視之外,更應捍衛公民社會的「民主價值」與「公共利益」。正如學者Cooper解釋:「『公共』一詞所指的是一種超越政府更深的、更廣的意義,是指集體生活中可分享的、自制的、可欲的面相,而這些面向是對全體公民利益均有影響,且為相互依賴的實體,與全體公民的幸福有關」。由此可知,「公共性」其真正內涵當不脫「全民性」,此亦即為社區大學教育理念之所在。

社區大學因其所具有的「取私為公」、「去私存公」的「非營利」特質,例如:提倡公德心、強調公共利益、熱忱的志願服務,公民社會的興起等特性,已成為公民參與社區服務的良好管道及起點,並有助於吾人建構公民社會的公共意識和社群意識(sense of community)。在理念層面,社區大學的核心精神在:為提倡公民主體性、培養公民溝通對話文化,以及倡導對公共議題之關懷。在實踐層面上,則多著力於發覺民怨、尋求公民參與的機會、聯結社會的各種資源、建立合作文化,以及提昇國民之教育和生活素質。

五、社區大學與社會重建

在地方政府與民間社團、社區組織力量相結合下,在短短一年多的期間,苗栗縣社區大學一步一腳印,日漸朝理想邁進。未來將在活化社會網絡、釋放社會力、促進公共參與,以及形成公民社會方面繼續努力,希望更可以對苗栗家鄉有所貢獻。

六、社區大學與震災重建

我國人民在九二一震災之後,民眾領悟到攜手合作、心心相連,才是社會重建的重要關鍵。此種反省,對面臨了政治、經濟和社會變遷衝擊下的我國政府,深具啟示的作用。就我國而言,解嚴迄今已十餘年,在千禧年時回首過往,確實可以發現民間公益組織儼然已如雨後春筍般的欣欣向榮,而非營利組織已成為公民社會參與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中介機制。並蔚成不可遏止的民間社會力。震災之後國人共同救災經驗的引領下,另一波強壯的「公民社會組織」已漸漸組成,有更多的非營利組織已經是蓄勢待發了,而社區大學更宜積極參與震災重建工作。

七、社區大學的課程目標

有鑑於社區大學是以解放知識、建立公民社會,以及讓普羅大眾都有機會受大學教育為目標,因此,其所必須投入的資源和理想,實與一般社教機構或補教機構大有不同。

概言之,苗栗縣社區大學的課程規劃可分為:

1. 學術性課程:包括人文學、社會科學、自然科學等三領域,均以擴展民眾的知識廣度,以及培養思考分析、理性判斷的能力為主旨。

2. 社團活動課程:培育公民參與社會公共事務的能力,以引發民眾對社會的關懷。

3. 生活藝能課程:讓民眾學習實用技能、精緻的休閒生活,以提昇民眾的工作能力與生活品質。

八、社區大學的終極使命

當新千禧年第二十一世紀的來臨,世界各地的人民點燃了新的希望。揮別了過去二十世紀以來人類的戰亂、飢餓、恐懼、蕭條的記憶。但是,新的紀元開始仍然有許多的問題存在,二十世紀的餘溫猶存,人類的問題不會突然的消失無蹤。不過二十一世紀解脫人民痛苦深淵的神聖使命,是對我們這一個世紀人的偉大召喚。所以,記取過去的教訓,妥善的開發、運用社會資源於公共服務事業上,並且加緊我們的步伐,充滿信心的趕上二十一世紀的時代潮流,為我們的國家、公民社會、社區、鄰里、創造幸福快樂的未來。基於此種認知,我們苗栗縣社區大學對公民社會之建立,實責無旁貸!

九、社區大學的未來願景

苗栗縣社區大學成立迄今,雖然仍有不少困難,然而仍能繼續為縣民提供平民化的教育機會,實要感謝縣政府與許許多多愛護社大人士的貢獻;未來除了要繼續向各鄉鎮辦理分班以普及教育資源之外,亦當以弱勢關懷之公益組織自我定位,期有所助益於吾鄉之和諧、發展與進步。重建新社會和新文化是台灣及吾鄉的當務之急,吾人深信,經由你我的協力合作,一個不斷學習成長的公民社會終將建立!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編按:
一、文章轉引自:http://apcu.taconet.com.tw/html/report/special/special09a.htm#p1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

 

社大知行網 Copyright © 2009 Cookiez is Designed by Ipietoon for Free Blogger Template